金元浦谈2008北京奥运会:伟大的人类文明遗产(二)

                       

北京奥运彰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新理念:“和谐世界、和谐奥运”,它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理念为基础,经过现代转换,成为最具普遍价值的人类共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中体现了北京奥运的阔大胸怀。北京奥运真正成为了全世界超种族、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也超越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人类的巨型狂欢节。

北京提出的和谐奥运、和谐世界的理念,对中国、对世界、对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资源性价值。当代世界,人类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与冲突。这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文明与文明以及人的灵魂与体魄之间的冲突。人文奥运的宗旨,在于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文明与文明以及人的灵魂与体魄之间的和谐发展。

金元浦谈2008北京奥运会:伟大的人类文明遗产(二)

和谐是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最佳结合点。从西方文化来看,古希腊哲学早就关注对立中的和谐。赫拉克利特就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从对立中产生和谐,和谐是对立物的融合,相同的东西不会产生和谐。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则认为,宇宙中一切都存在和谐,和谐无时不有,无所不在。这种和谐便是宇宙秩序,是绝对的,是善和美。这一源远流长的西方传统造就了古代奥林匹克文化的灵魂,也滋养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古希腊的和谐更多强调个体和谐,人神和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则更多注重灵魂与躯体的和谐。

虽然奥林匹克文化起源于西方,但是奥林匹克文化交流却具有全球意义。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体育运动,更是促进世界和平、社会进步、人类团结友爱和提倡公平、公正的一项国际社会文化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精神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因而,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人文奥运的内涵与奥林匹克文化精神是和谐一致的。

和谐的思想是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最佳结合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统,为我们提供了深厚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天地交泰,人文荟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虽然历经5000年的演变,至今仍然焕发其勃勃的生机。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金文。和的本义是声音的相偕和美,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接合的意思。春秋时期,和合二字就相联并举,构成了和合的范畴。《国语·郑语》就有“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韦昭注“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国语·郑语》接着记载了西周末年史伯论和与同的关系:“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和、和合的观念也源于中国上古的风俗、仪式和乐舞。《尚书·尧典》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是与古代希腊奥林匹克运动和仪式相仿佛的中国上古时代的礼乐典仪。它融巫、礼、仪、典、歌、诗、舞、乐为一体,其宗旨在于追求一种人与神(天道、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合。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追求人天和合,但其主张各自不同。儒家文化关注社会的治理,强调积极有为,追求由自我到天地自然的和谐,故而以人道为核心,推己及人,成己成物,尽心而知天。

孔子讲和、主和,以和为儒家文化之核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他主张,为政“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人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同意先贤“和而不同”的观念。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诡而有所至矣。”所以伏尔泰说:“行孔子之道的时代,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时代,最令人向往的时代。”费尔巴哈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好的,最真实的,同时也是最明显的,而且最有说服力的。因为这个原理诉诸人心,它使自己对于幸福的追求,服从良心的指示。”

而道家则畏于乱世,鼓吹无为,心斋坐忘,寄情自然,直接与自然合一,以天道为核心,由天道推向人道。人道效法天道,即效法自然。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之所以能化生万物,是因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的方面,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时宇宙万物的本质,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道教《太平经》:“阴阳者,像天地以治事,合和万物,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和合是一种愉悦,“乐乃可和合阴阳”。

儒、道两家虽然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进路上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相反相成,互补互济,相得益彰。(参见张立文《和合学概论》首都师大出版社,541页)

其他传统文化也张扬和合。如《管子》认为畜养道德,人民就和合,“和合故能习”。和合就能团聚,就不会受伤害。墨子认为和合时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则,“离散不能相和合”。佛教也讲“因缘和合”,“诸法因缘和合生”。而宋明理学则是儒释道三教和合的产物。

可见,在中国文化史上,各派各家都讲和合。和合的传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万方安和,和实生辉。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的和谐自然观,执两用中、中庸之道的哲学观,政通人和的政治观,亲仁爱人、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和气生财的商业信条,贵和尚中的社会观,和衷共济的危机协同理念,协和万邦,善邻怀远的国际关系观念等都是对西方文化理念的挑战与补充;而和谐、和美、和爱则是对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文化的矫正和补充。

和谐是北京提出的人文奥运的灵魂。尽人之性,赞天地之化育。和的基础和依据是仁:“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文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它关注人,热爱人,提升人,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唤起人类对人自身可贵、不可轻的不断体认、无限珍视。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说,它是“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趋向一个完整的人”。

人文奥运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民间关怀,它是人的奥运、百姓的奥运、生活的奥运,是以民为本的奥运。人文奥运所蕴含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全民奥运、全民健身的内涵,不仅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极大扩展与弘扬,也是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奥运会的生命力在于大众的参与,在于奥林匹克精神的更加广泛的普及。2008年奥运会在13亿人口的中国举行,标志着一百年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历史的一个瞬间获得了巨大的飞跃。这是奥林匹克人文关怀的伟大实践;开启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新起点,必将在奥运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金元浦谈2008北京奥运会:伟大的人类文明遗产(二)

调理阴阳,协和万众。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失发生巨大变化,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也发生了进退升降。改革获得了大量成果,积累了大量财富,全面提升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准,但也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诚信丧失、职务腐败,弱势群体困境等等。一系列新的矛盾需要化解,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需要理顺。这是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和必要代价。因此。中央提出和谐社会的总体理念乃恰逢其时,意义深远。通过奥运这一全民参与的富于凝聚力的大众文化实践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平、和解与和睦,使得全体国民团结图强,和衷共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代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对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由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应带来的人文精神的渴求。人文奥运的理念中自然包含着当下中国人民乐观向上、改革进取的精神风貌、开阔开朗的胸襟气度和对人类文明的崇尚和发扬。

奥运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奥林匹克生活哲学的展开与发展。奥林匹克主义的精神核心是均衡发展、积极快乐的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强调人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积极追求。奥林匹克精神奉守和平友谊的宗旨,团结鼓舞大众参与体育实践,以更快更高更强的进取精神和公开公正公平的法制原则激励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而奋斗。

大乐与天地同和。在当代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着人与自然的严峻冲突,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自然灾害等时刻威胁着我们,如何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冲突中的平衡,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就成为人文奥运的探索的目标。国际奥委会对此也给予高度关注,在他们新设立的《奥林匹克的总体影响(OGGI)》的奥运会第四报告中,就设立了举办奥运对举办国和举办城市在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和谐发展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表明了国际奥委会推动当代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动向。当代中国,和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但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并不是无差别的等同齐一,而是多样共生,和而不同。它与我们坚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单一的GDP的增长,无法完成重建文化中国国际形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当代世界的伟大文化实践,诉诸世界文化的创造的多样性,诉诸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绿色文明的全球推动,诉诸当代社会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辅相成、和谐发展,诉诸人的健全人格的培育和躯体与灵魂的协调,这一切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作者:金元浦,原2008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contact@ecec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