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铸就“双奥之城”
“我们说过会再见,挥手间就祈了愿,满满期待的心跳,总能听见……”
不久前推出的冬奥歌曲《我们北京见》与2008年创作的《北京欢迎你》遥相呼应,不仅唤起了人们关于奥运的温暖记忆,更唱出了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的荣耀和自信。
熊熊燃烧的“鸟巢”主火炬塔将再度点亮古都北京,点亮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双奥之城”。
北京已经准备好了。经过近7年冬奥会筹办,北京的城市发展踏上新的历史起点,开启新的奋斗征程。
冬奥之诺:城市发展的新坐标
“北京奥运会带给了我们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发展千载难逢的良机。”北京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徐逸智认为,成功举办冬奥会,北京城市发展又会迈上新台阶。
2015年7月,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近7年时间里,冬奥筹办与首都发展同频共振、同生共舞。
——北京功能定位日渐清晰
2017年9月,备受关注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对外公布,在指出北京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的同时,也将办好冬奥会写入发展目标。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重大问题,自此有了全面系统的答案。在筹办冬奥会的同时,北京紧紧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着力破解“大城市病”。
——北京经济社会深刻蝶变
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累计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累计约1000个;常住人口规模自2017年以来持续下降,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目标顺利完成……这些数字背后是北京许下“冬奥之诺”后,为提质减量发展作出的努力。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北京高质量发展创造了空间,科技、信息、文化等领域“高精尖”产业新建市场主体占比从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0年的60%。
——北京老城保护全面升级
在减量发展的同时,北京老城保护迈上新台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首都北京有非常丰富的中轴线资源,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作为示范城市辐射全国,将助力推动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转变。
2020年底开始,地处中轴线的鼓楼和景山公园的万春亭有了更好的观赏视角,北京中轴线壮观景观一览无遗,前来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为了恢复中轴线景观视廊,北海医院和东天意市场按计划完成了降层拆除任务,成为恢复中轴线景观视廊的第一个拆除项目。
通过建筑降层、文物恢复性修建、加速中轴线申遗进程等工作,北京正加速还原老城历史原貌,让千年古都与冬奥盛会交相辉映。
——北京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伴随冬奥筹办和首都“四个中心”定位的明确,北京率全国之先,主动“瘦身健体”,开启了由“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减量发展之路,特别是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以“绣花功夫”和“工匠精神”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推动城市面貌全面提升。
崇雍大街、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八角街道腾退空间……一批设计精巧、特点纷呈、群众满意的试点项目建成开放,城市风貌和品质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北京已开展了65个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试点项目。
深入实施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加大老城保护力度;陆续实施“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城南行动计划促进城市南北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重大标志性进展……近7年来,北京“四个中心”首都功能进一步强化,城市步入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发展快车道。
“北京奥运会非常注重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化形象。”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总体规划处处长桂琳说,“北京冬奥会申办和筹办中,我们追求的是更高质量的发展,破解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让冬奥红利惠及更多人。”
冬奥之梦:奋勇开拓的奥运人
2008年8月8日,“鸟巢”上空的璀璨烟花点亮了千年古都的奥运梦想;2022年2月,盈盈欲舞的“冰丝带”将继续演绎“双奥之城”的无与伦比。
直线距离仅3.5公里的两座奥运地标场馆,记录了“双奥总工”、北京城建集团总工程师李久林的“双奥情缘”。
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建设过程中,李久林及其团队与钢厂一起,从高强度钢材的生产、锻造,再到施工方法一步步攻坚,最终生产出Q460E高强度钢材,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闭环;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建设过程中,李久林及其团队实现了建筑用高钒密闭索的国产化,填补了国内大吨位、大面积索网同步张拉的技术空白……